本报记者唐正芳通讯员徐智坚樊盼盼
名驻村工作队员、名第一书记、3.8万名帮扶干部精准帮扶;政府投入7.2亿元、建成10个安置小区套安置房,1.39万名贫困群众住进新房;政府投入6.38亿元、实施70个县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和一大批医疗设备配备项目,名患大病贫困人口得到救治,救治率达99%……通过4年脱贫攻坚,贵港市39.1万名贫困群众华丽转身,摘掉贫困帽,住新房、谋新业,生活环境大变样,身体健康有保障,正奔向小康之路。
A
精锐力量派驻一线
炎炎夏日,来到平南县大安镇燕岭村,只见村道整洁干净,燕岭二队公园里绿草如茵、亭台楼阁、鸟语花香,稻田郁郁葱葱……好一幅美丽乡村画卷!这归功于驻村工作队员冯达文。
冯达文由贵港市人民检察院于年3月派驻燕岭村任工作队员。刚到燕岭时,冯达文很揪心:村委办公场所年久失修,沿村道路垃圾随处可见,路边水沟臭气熏天,贫困户和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念不够强烈……
冯达文驻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力协助上级党委整顿软弱涣散的村党支部。随后,他争取到35万元改造专项资金,积极推进党建示范点建设,短短一年时间,就让燕岭村一跃成为大安镇村级办公场所标准化建设先进村。趁着这个势头,冯达文按照乡村风貌提升要求,动员群众改沟改厕、拆除危旧泥房。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村民拆旧房、废猪栏,清垃圾、理沟渠,脏、乱、差现象消失了,一个整洁、靓丽的燕岭村展现在人们眼前。
村里白沙江农用桥年久失修,年被洪水冲垮。冯达文东奔西跑,多方筹措资金万元,在后盾单位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桥于年6月建成通车,方便了村民出行。
在贵港,像冯达文这样的驻村队员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更是贫困群众走上小康生活的领路人。近年来,贵港市出台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考核管理办法,所有市、县领导带头联系条件艰苦、基础薄弱、任务艰巨的贫困村,把最精锐的力量派驻攻坚一线,共选派名驻村工作队员、名第一书记、3.8万名帮扶干部开展精准帮扶,实现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帮扶全覆盖。
B
挪出穷窝过上新生活
在覃塘区布山扶贫移民安置小区,红底黄字的“玲活餐饮”招牌格外显眼。这个30多平方米的餐饮店承载着钟雪玲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钟雪玲是覃塘区山北乡人,年父亲遭遇意外车祸身亡,母亲改嫁,年仅3岁的她与爷爷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年底,她家搬进了覃塘区布山扶贫移民安置小区。她瞄准小区住户和周边工地工人等客源,于年7月开了一家餐饮店。安置小区为她减免了第一年租金,第二年租金减半,还指导、协助她向人社部门申请农民工返乡创业基金。如今,她的餐饮店每天营业额有元左右,“去年就脱贫了,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她说。
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贵港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交付,累计投入7.2亿元,建成10个安置小区套安置房,安置了1.39万名贫困群众,率先在全区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任务。同时,加强后续管理服务和后续扶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在产业发展、创业就业发展、社区服务等方面向搬迁群众倾斜;同时加快推进集中安置区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切实解决搬迁群众读书难、看病难问题,完善生活市场和社保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儿童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站,满足搬迁群众生活需求。
C
基本医保全覆盖
“扶贫助困,大爱无疆。”7月16日,港南区瓦塘镇大村村民甘静霞将印有这8个大字的锦旗送到驻村第一书记陆小军手中。因为他,她再也不用遮掩右手了。
甘静霞家因学、因病致贫,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让她家享受了医保报销、大病报销和学生雨露计划补助。因右手有六指,她在人前抬不起头。年职校毕业后,找工作屡屡受挫,她急切想通过手术恢复自信,而手术费预计1万余元,且不属于医保报销范围。陆小军了解后,医院骨科专家,并为她争取最大程度减免手术费用,“就像获得新生一般,我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充满自信。”甘静霞说。
7月8日,桂平市油麻镇上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覃志海高兴得合不拢嘴,折磨他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好了,“进油麻镇卫生院时,我是弯着腰来的,现在能够挺着腰杆走路了。”
近年来,贵港市补短板强弱项,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镇,完善保障机制,狠抓政策落实,全面提升基本医疗保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服务。投入超过6.38亿元,实施70个县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和一大批医疗设备配备项目。目前,辖区5个县(市、区)共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10家、标准化乡镇卫生院66家,个行政村共有家标准化村卫生室。另一方面,该市严格实施兜底保障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年都实现应保尽保,截至6月30日,患大病贫困人口人,有99%获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