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2月9日电(记者何丰伦)非贫困县如何全面激活干部队伍的工作热情,如何为地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基础,这是各地非贫困县普遍面临的问题。记者近日在广西平南县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政府通过顶层设计与干部队伍执行力进行“高效融合”的方式,从大量细节着手,破解了这一难题。
顶层设计直面贫困难题
平南县作为广西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8个非贫困县之一,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名(含年、年退出户),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社区)个。“十三五”期间,要实现79个贫困村、约7.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平南县委书记周仕志率领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进行深度调研后明确:非贫困县同样要拿出与贫困县一样的干劲、闯劲、钻劲,直面“非贫困县”的脱贫攻坚难题。
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平南县采取创“优”帮扶机制,网格化帮扶“精准覆盖”脱贫攻坚工作,构建完善“处级领导干部挂点联系,乡镇党委书记负总责抓挂村领导,乡镇挂村领导抓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工作队员抓帮扶责任人”的“一帮一联”网格化责任机制;县、乡、村三级层层把关“批改作业”思路,确保“一户一册一卡”填写质量;抓“严”督查考核,规范化管理“精准护航”脱贫攻坚工作。通过“一帮一联”,形成了“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的扶贫工作格局,有效地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落实见效。
短短一年多时间,平南县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名驻村开展工作,统筹调配6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了“一帮一联”全覆盖,并持续推广,形成了良性发展态势。
“资源配套”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队伍下乡还要资源配套。”这是平南县委、县政府的重要部署。
平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覃华宁介绍,平南县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区,“路、光纤、电、水”四网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低。尤其是20户以下分散贫困户所在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任务重。
为此,平南县出台脱贫攻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大量举措,创新以“村民合作社+农民工程队”模式,落实脱贫攻坚项目“绿色通道”管理,与广西电网公司贵港供电局、中国电信等部门密切联系,推动电、水、路、网的全面建设。短短4年时间,实施道路项目条.公里,建设桥梁54座.95延米;光纤宽带网络和4G网络整体基本实现全覆盖;贫困户%通生活用电;建成82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受益人口21.41万人,其中受益贫困人口1.66万人。
平南县上渡街道大乙岭社区人口约2.2万,其中“老乡家园”已安置搬迁贫困户户人,从山区搬迁出来的贫困户覃任海说:“以前怕搬迁是怕出来找不到饭吃,现在愿搬迁、主动搬迁,是因为楼下就有打工、赚钱的工厂。”
图为平南县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乡家园一角
产业振兴才是“脱贫之本”。平南县创新推出“村村建百亩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致富来源”,全力打造以中药材、柑橘、石硖龙眼等为主的“一乡一业”区域优势产业。如今,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连片百亩以上产业扶贫基地个,总面积2万多亩,覆盖贫困户1.37万户。按照“村民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到今年,实现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从几千元甚至无收入到每个村收入达5万元以上。
教育医疗:制度落地“拔穷根”
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在于“教育”,返贫诱因在于“疾病”,为解决这两大难题,平南县大力通过教育、医疗配套措施。
平南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杰青告诉记者:通过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全部享受义务教育不因贫辍学;全县投入2.05亿元对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积极改善贫困村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累计发放“雨露计划”等各类教育补助资金1.32亿元资助贫困户学生14.22万人次。
图为脱贫群众在平南县三宝培强红薯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内分拣红薯干
同时,平南县坚持健康扶贫防返贫。该县坚持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实现医保参保率%,贫困人口住院费用、门诊特殊慢性病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90%以上和80%以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县域内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便民服务“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