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微观来宾,作者来宾日报
微观来宾.
《来宾日报》倾力打造,传递来宾最新新闻资讯。
你如何定义老师?
他们也许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有的扎根大山几十年
有的以校为家献丹心
有的匠心筑梦职教路
……
他们的经历看似不同
但都散发着平凡而伟大的光芒
师者如光,微已致远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
让我们走近来宾7位平凡又不凡的老师
聆听他们立德树人的感人故事
节
日
快
乐
《来宾日报》教师节专版。
韦华芳:亦师亦友育芳华
9月7日,记者走进韦华芳的办公室,她正埋头于学生作业和各类教研文件之间。
现年47岁的韦华芳是市长梅小学的党支部书记、校长,也是一名数学老师。今年,她带领教师团队拿下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来宾建市以来获得的首个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加工作28年来,韦华芳每天坚持早到晚走,校长办公室的茶几上摆放着电煮锅和一些碗筷,这里成了她的第二个“家”。工作忙起来时,她在办公室简单煮粥喝几口,转身又投入到工作中。
前几天,韦华芳的孩子突然发烧,她却没时间回家照顾。她说,虽然心里感到愧疚,但又无可奈何,“我不能为了自己的小家庭,丢下一个班的50个孩子。”韦华芳说。
从教28载,韦华芳有过碰壁,有过更好的选择,也曾在被窝里偷偷落泪。然而,看到一些孩子因家庭、经济等缘故不能好好上学,她就舍不得离去,想要尽自己的力量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韦华芳在辅导学生。
跟学生掰手腕、做游戏,课后和学生打篮球,带学生去操场上数学课……只要能把孩子教育好,韦华芳什么方式都愿意尝试。在孩子们眼中,她既是课堂上严肃的数学老师,也是和蔼可亲的韦校长。
“老师,你可以再抱抱我吗?”这是一句让韦华芳一直记在心里的话。她始终记得那一天,她带一医院打针,一直陪着孩子直到家长赶来。原本沉默寡言、不愿学习的女孩在这一刻卸下心理防线,眼泪止不住流下,投入韦华芳的怀抱。
在韦华芳看来,新时代人民教师要与时俱进,学生喜欢什么,就去尝试他们喜欢的事物,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既要做学生的老师,也要做他们的朋友。
“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在课堂上快乐学习。”朗朗书声从教室传出,韦华芳的步伐愈发坚定。
麦兆明:以校为家献丹心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9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大石山区的忻城县大塘镇中心小学金山教学点,听到校园里传来阵阵歌声。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觉得很自豪。”麦兆明今年50岁,自年从原柳州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基层小学任教,至今已有25年。他先后做过班主任、少先队大队部总辅导员、教研组长、教导主任,也曾任校长等职,但最让他骄傲的是,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任教。
这个学期,金山教学点的学生人数降到15人,麦兆明所教的班只有5人,但他依然热情如故。记者走进教学点时,他正在教孩子们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班长小娜的声音尤其嘹亮。去年,了解到小娜来自脱贫户家庭,麦兆明对她格外关照,努力让她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
麦兆明说,班里的5个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但都是他的孩子、他的朋友。平日里,他不仅教学生文化知识,还陪他们玩耍,给他们讲故事,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认为,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慢教,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只有慢下来,才能全面了解一个孩子,更好地开展教学。”
麦兆明在课间与学生一起做游戏。
由于教学有方,麦兆明广受学生喜爱。任教以来,他先后被评为-年度来宾市优秀教师、-学年度忻城县优秀教师、年度忻城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学年度忻城县优秀班主任等,并发表多篇教学相关论文,获得所属杂志社评选的优秀论文一等奖。年12月,麦兆明获得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
“这里是我的家,这些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会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健康中成长。”麦兆明说。
潘泽育:坚守大山33年
忻城县北更乡龙门教学点坐落于大山脚下,山路蜿蜒崎岖,从县城过去需1个多小时车程,是一个偏远教学点。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潘泽育除节假日外,几乎所有时间都与学生在一起,早上授课辅导、中午巡查宿舍、下午组织学生复习……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33年如一日。
“潘老师讲课很有趣,还经常和我们一起打乒乓球,聊天讲故事。”在学生眼里,潘泽育更像家里的大哥哥,教学点的每个学生他都无微不至地关怀。在简陋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他忙碌穿梭的身影。
今年该教学点仅有19名学生,但潘泽育倍感责任重大,因为学生大多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学习基础较差。要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任课老师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强的信心以及更大的爱心。让潘泽育印象最深刻的学生是小韦,读二年级时,小韦因体质弱,学习跟不上,成绩排在班里倒数。潘泽育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谈心,鼓励他树立学习信心,还邀他一起打球,增强体质。经过半年的努力,小韦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身体素质也得到极大提高。“现在,这个孩子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潘泽育欣慰地说。
潘泽育和用餐的学生在一起。
当记者问及“在山脚下扎根33年累不累”时,潘泽育笑着说:“乡村教育就是要付出、要奉献、要坚持。累是累点,但是每当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喜人的进步,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他说,守护乡村孩子,让他们学有所成,是自己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教育使命。
自任教以来,潘泽育先后荣获乡级教学质量奖7次,县级教学质量奖、优秀奖共计20次,多次获评县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年10月,潘泽育被评为来宾市优秀乡村教师。
黄位超:甘献年华终不悔
“为了让孩子们得到教育,我一直坚守在这里。”今年54岁的黄位超从教32载,为了让大瑶山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他默默坚守在山区教育岗位上。
9月6日,记者来到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乡罗香中心小学大垌教学点,这个与贵港市平南县交界的教学点,只有两个年级,全校仅有25名学生和2名老师。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二楼的一间教室里,传来黄位超的声音。诺大的二年级教室只有13名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气氛活跃。
年黄位超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罗香乡大垌村双合屯。听说离家8公里的那黎教学点招代课老师,他前去试讲,由此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32年来,他先后到多个学校、教学点任教,为提高教学能力,他还到原广西师范学院进修。
黄位超和学生们在一起。
“最艰苦的那几年,作为代课老师的我月工资只有69元,还要从家里背米去上班。”黄位超说,当时那黎教学点只有他一个老师,白天上不完课,晚上还义务给学生加课。
“本来有两次机会改行,但我都拒绝了。”黄位超说,在那黎教学点时,一位老板进山伐木,希望他做撑排的工作,一天给元劳务费。然而,担心自己离开后会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拒绝了。还有一次,曾有机会到镇里做文书,但他再一次拒绝。
“某某某,语文78、数学69。”翻开一本破旧的红色日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学生名字及其成绩。据黄位超介绍,这本日记记录了-年的25年间,他教过的几千名学生的名字和成绩。现在,这本日记本已经写满,他开始启用第二本日记本。
语文、数学、音乐……在课程表上可见,黄位超担任9个学科的任课老师,每周上25节课。“另一名老师3年后退休,我在不久的将来也要退休,到时候,教学点有可能就撤销了。”黄位超不舍地说。
于东群:我与学校共成长
“教学要踏踏实实,学生才能学得扎扎实实。”9月8日早上,来宾高级中学英语老师于东群正在课堂上教授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夯实他们的英语基础。
于东群今年45岁,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柳州,成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从心底崇拜我的老师,是他们教会我很多不知道的知识。小时候我的家乡很缺老师,我当时在心里暗暗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一路走来,儿时的梦想变为于东群坚守23年的职责。
年,于东群到来宾高级中学任教。彼时来高刚成立,为提升教学质量,于东群围绕教材不断改革教法,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努力终有收获,她所带班级在基础年级及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此外,她多次获评来宾市高三年级教学先进个人、来宾市高中基础年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我见证了来宾高级中学的发展,能与学校共成长,我感到非常幸运。”于东群说。
于东群辅导学生。
“法无定法,有心得法。”于东群认为,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势,用心了解并赏识学生,帮助他们进步和成长。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给予学生更多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