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所周知,关于史乘上所记载的“三藩之乱”指的是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以及平南王尚可喜三位藩王联合发起的一场持续时间长达八年之久的反清叛乱。仔细钩沉这段历史的原委,我们就会发现关于“三藩之乱”在命名上存在着诸多不够严谨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参与“三藩之乱”的人员实际上并没有平南王尚可喜,熟知清史的读者朋友们应该清楚,尚可喜本人在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举兵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处于按兵不动的状态,即他与吴三桂和耿精忠的立场是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的。基于如此,在本篇文章当中,笔者就围绕这条主线,同时结合部分史料的相关记载以及配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三藩之乱”中平南王尚可喜的立场以及“三藩之乱”的现实意义及历史缺憾做一个进一步的探索。
本文的研究内容:
01、忠于清王朝的尚可喜
和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一样,尚可喜也是清朝初期位高权重的一大藩王。然而,与其余两位藩王不同的是,尽管尚可喜在驻镇广东的过程中嗜财暴敛,但其在政治上实际上却并无异志。这一点在很多方面也可以体现得出来,如:吴三桂正式反叛之后,曾潜使送信企图引诱尚可喜与其联合举兵反清,但尚可喜对于吴三桂的所作所为并不以为然,甚至从根本上不屑于与其为伍,以至于将吴三桂的引诱之计如实上奏朝廷。康熙十三年(公元年),孙延龄和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倡乱于广西、福建,由于其伪檄中将平南王尚可喜与其余两位藩王的立场捆绑在一起,宣称“三藩并变”,这让自身清白的尚可喜甚是委屈,于是再次上书朝廷澄清自己,以示对大清王朝的忠诚。与此同时,为了能够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尚可喜主动下令率军参与到平叛当中。其奏疏具体记载如下:
孙延龄伪檄有“三藩并变”之语,闽省又倏告变。臣与耿精忠本系姻娅,不能不踧踖于中。窃臣叨王爵,年已七十有余,虽至愚极陋,岂肯向逆贼求功名富贵乎?惟知捐躯矢志,竭力保固岭南,以表臣始终之诚。